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由兩位日本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共同創作,以一個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方式,將阿德勒心理學的精萃生動地呈現出來。
在開始闡述作者觀點前,我們先對這位心理學家稍作介紹。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於奧地利一個猶太家庭,是一位醫師及心理治療師,也是個體心理學學派的創始人。
阿德勒本來是佛洛伊德所主持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來因為彼此在學說上的對立而分道揚鑣。阿德勒便以他獨創的理論為基礎,倡導「個體心理學」,這這裡必須強調的是,阿德勒並不是佛洛伊德的徒弟,而是和佛洛伊德、榮格並列「三巨頭」的人物。

一開始我看到這本書時,有點疑惑,為甚麼要強調「被討厭的勇氣」,而不是別的勇氣。看了以後,才會明白——其實被他人討厭的勇氣,是每個人真正接納自己的必需品。
一個人為甚麼會討厭自己呢?那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
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是「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人際關係的煩惱是不幸的根源。但反過來說,幸福的關鍵也在於人際關係。
對於如何真正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這一點,作者根據阿德勒心理學說出了幾大重點,而我想要著重分享其中一點——那就是課題的分割。
大部分人際關係中的紛爭都來自介入或被介入課題引起的,比如認為「孩子就是我人生的一切」的父母,他們把孩子的課題全部攬在身上,雖然對孩子付出了所有的自我,但到頭來往往無法處理好親子關係,反而讓孩子心生怨懟,自己也倍加委屈。
這裡要解釋一下,阿德勒心理學並不主張放任主義,因此並不是說家長放任孩子,漠不關心就很好。
分割課題並不代表對漠視他人,而是每件事先思考清楚這是誰的課題——誰會為了這件事的後果負上責任,這就是誰的課題,因此,孩子的前程實際上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家長的課題,家長要做的事是讓孩子明白這是他們自己的課題,然後在孩子的要求協助對方完成課題。
「把牛牽到河邊,但不要強迫牠喂水」這是書中反覆提到的概念,幫忙不等同干預,干預是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
沒有孩子的單身男女,也同樣會有分不清幫忙和干預的時候。比方說,你有一個能力不俗的男朋友,你總覺得男朋友可以比現在更有上進心,因此經常勸說他換一份能賺更多錢的工作,會不會是一種干預呢?
其實,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因此表達個人期望、給予相關建議或幫忙是很好的,但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在對方表達過和你不一致的立場後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就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還有,認為「別人應該喜歡我」或是「我已經付出這麼多,要是不喜歡我就太奇怪了」等等,其實都是介入對方課題、尋求回報的想法。
過度介入他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沉重又辛苦。因此,你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然後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
這也是為甚麼,你不應該害怕被討厭。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的課題是為你的人生負責,選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如何評頭論足,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
如果你沒有做好課題分割,總是害怕被他人討厭,那麼你只能變成一個無時無刻察言觀色、對所有人宣誓效忠的人——注意,你對他人的宣誓效忠也只能換來暫時不被人討厭。
這就是為甚麼我在題記寫到「你要先得到被討厭的勇氣,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你不害怕被他人討厭,你才能真正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大家不要以為分離課題是一件以自我為中心的事。因為,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最自我中心的行為。試想想,像那些在親友聚會中強迫未婚男女相親脫單,讓下一代必須按照社會傳統思想早日結婚生子的老一輩,這難道不才是最最自我中心的事嗎?
如果這一刻你暫時還沒有被討厭的勇氣,也不要太自責。書中也提及,害怕他人眼光,想要跟著別人走其實不過是一種本能,就像會從山上滾落的石頭一樣。
而阿德勒強調「真正的自由其實是將滾落的自己由下往上推的態度」,不害怕被討厭,昂首向前,不做坡道上滾落的石頭,攀登眼前的上坡路,這就是對人類而言的自由。
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但並不是讓你去做讓人討厭的無賴,因為真正的自由是向上的自由。
精選節錄




----------
占星師 金星
WhatsApp 6418 2448
IG @stardestinyhk
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除了讀書這個增運方法外,
你是否還需要其他指引呢?
Comments